行业景气+产销超预期 工程机械巨头喜事多

  规模扩张徐工机械再谋新版图

  受益于市场需求的强劲回升,资产注入收官的徐工机械业绩集中释放。而央企兵器集团战略重组徐工集团的消息,更使坐拥徐工集团核心业务和优质资产的徐工机械发展前景备受期待。

  徐工机械是国内机械行业的龙头之一,主要产品包括工程起重机械、路面和铲土机械等主机和基础零部件。今年6月21日,徐工机械董事会通过决议,由于市场需求旺盛,拟将为“银企商”业务提供的回购担保额度由15.5亿元调整为不超过28亿元。这从侧面反映出徐工机械对市场前景的乐观预期。

  一季报显示,徐工机械实现净利润为5.06亿元,按调整后数据同比增长78.97%,一季度每股收益达0.58元。上半年业绩预告则显示,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89.2倍,按调整后数据同比增长约35.6%。数据调整的背景是,2009年8月,公司完成了向大股东徐工集团定向增发购买资产的交易事项,使徐工机械的合并范围大幅增加,经营规模、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当然,徐工机械靓丽的业绩表现,主要仰赖于市场需求的疾速攀升。受4万亿投资滞后效应的影响,今年以来,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迎来了超预期的高速增长,这为在汽车起重机、随车起重机、压路机等产品领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徐工机械,提供了壮大和发展的契机。解读徐工机械一季报可见,今年一季度,其产品毛利率为21.17%,与2009年第四季度17.4%相比上升明显,也高于2009年全年19.36%的水平。

  去年末,刚刚完成资产注入的徐工机械,忙不迭抛出了再融资计划。据预案,公司拟定向增发5000万至165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投向研发平台提升扩建、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及特种起重机产业化技改、发展大型履带式起重机技改等9个项目。根据收益预测,上述9大项目达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可达150亿元,年新增净利润可达22.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徐工机械本次募资并非注重产能扩张,而是专注于技术改造和提升。有券商研报认为,徐工机械定增,有望提升公司的优势主机和关键零部件产品的质量、性能指标和生产效率,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在确保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效益和质量。

  另外,公司拟募集资金项目进入液压元件、传动箱等一直依赖进口的核心零部件领域。按照行业发展规律,此类核心零部件研发如能取得突破并形成量产,将极大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甚而改变全球工程机械的行业格局。

  对于行业的前景,有分析师认为,由于国家对地产的调控政策,使得地产投资增速将逐步下滑,为了确保增长,预计投资会向非地产尤其是基建领域倾斜,基建投资增速将逐步回升,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前高后不低的“U”形状。由于徐工机械下游主要是基建行业,投资动力的“切换”,将进一步支撑公司后续需求。此外,随着起重机产品下游市场逐渐从交通基建扩展到石化、电力、采矿、建筑、港口等行业,徐工机械的市场有望进一步延伸。

  近期,市场传出兵器集团战略重组徐工集团的消息,也使徐工机械的未来发展格局颇受期待。去年10月,徐工集团董事长公布了未来5年的发展战略,并展露了集团三年内实现海外上市的雄心。按照规划,到2015年,徐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进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5名。作为徐工集团产业版图中最重要的一颗“棋子”,徐工机械显然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内外皆优三一重工大股东增持有底气

  就在大盘持续下挫之际,控股股东三一集团的逆势增持行为,令三一重工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6月29日,三一集团以17.93元/股的均价增持三一重工208.3万股,耗资高达3735万元。不仅如此,三一集团还承诺拟在未来6个月内,以不高于20元/股继续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累计增持数不超过总股本的1%。若按增持上限衡量,三一集团本轮增持理论上动用资金将超过4亿元(以18元/股增持价计算)。而如此“昂贵”的增持承诺不由令投资者心怀联想:三一集团此番大规模购股,底气何在?

  兴业证券行业分析师对此表示,作为工程机械行业最优质的企业,三一重工管理层的战略和行业把握能力堪称首屈一指,而作为产业资本的代表,三一集团此时增持上市公司绝非“做戏”,而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认可上市公司当前估值,进而通过增持表明对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看好。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本次增持前,三一集团于6月中旬决定将旗下湖南汽车、三一汽车全部资产作价22.8亿注入上市公司。据悉,湖南汽车主营业务为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底盘和整车,三一汽车主营业务则为起重机,本次整合完成后,三一重工将形成包括混凝土机械、挖掘机、起重机、平地机、旋挖钻机等完整的工程机械产品链,在减少关联交易的同时,该笔收购也有利于强化公司主营业务。

  与同处湖南的中联重科力推外延式扩张不同,三一重工的做大做强多源自于对集团核心资产的收购。此前,公司向董事长梁稳根等10位自然人增发购买三一重机投资100%股权一事已于去年末获证监会核准,而该项资产在今年一季度则已交割过户完毕。如今,在将湖南汽车、三一汽车注入后,三一集团所有工程机械相关资产都已纳入三一重工“麾下”,前者工程机械资产也由此完成了整体上市。

  而在向大股东积极购置优质资产的同时,受益于行业景气度的回升,三一重工原有业务业绩亦涨势喜人。一季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销售收入、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分别大增110.25%和170.85%。

  平安证券相关研报也指出,上述收购完成后,预计三一重工2010年、2011年、2012年的收入将达到305.2亿元、357.1亿元、410.6亿元,增速分别为85.0%、17.0%、15.0%;今后三年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将分别达到35.1亿元、44.0亿元、51.6亿元。

  原有业务增长稳健,加之拟购资产盈利前景广阔,良好的业绩支撑之下,三一集团通过增持方式力挺上市公司股价,也便不足为奇了。

  库存尽消柳工再现供不应求

  工程机械行业将短期受累于房地产调控的声音此起彼伏,不少机构纷纷调低了工程机械行业公司的评级。不过,柳工却可能成为例外。

  柳工一高管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且不论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是否真影响到了整体住房建设和供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柳工产品被用于房地产大约不到10%,因而对公司的生产销售影响不大。上述高管还表示,即使房地产市场影响到整个工程机械行业,但工程机械行业内也有很多细分行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柳工的产品结构与装载机、挖掘机和起重机为主,更多应用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受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不大,相对要比主产混凝土机械的工程机械企业要低得多。

  相对于市场的唱空情绪,柳工这位高管更多是信心。他表示,当前对工程机械行业特别是对柳工的利好消息远多于利空消息。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新疆、海西、北部湾等各区域的开发建设将给工程机械行业不断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此前,有机构公开柳工第二季度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对此,公司解释称,5月份公司产品市场份额有所下降的原因,主要是3、4月份库存较多,因而调整了5月份的生产计划。不过,天然橡胶价格上涨,使用轮胎量大的专用汽车。公司5月份的产品已基本销售完毕,公司产品产销两旺,处于供不应求当中,很可能在6月份重新超过原来市场份额。今年4月份,基于公司产品销量增长较快,出口销售有所回升,公司预告2010年上半年净利润将增长50%-100%。

  今年5月,柳工在京正式公布了其2010-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柳工在规划中提出,到2012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2015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争取进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十强。柳工总裁曾光安介绍,未来柳工将重点发展装载机、挖掘机和起重机,使这三大产品的营业收入比重上升至75%。将以兼并收购为主要手段,实现业务规模的大跨越。

  在国际市场上,柳工则“逆市而动”。据介绍,柳工印度公司目前已实现月产40辆装载机的产能,今年将实现财务业绩持平;柳工拉美公司2009年则实现50%的销量增长。2009年,国内同行厂家整体出口大幅下降,装载机行业出口下降了43.6%,挖掘机降幅约70%。而柳工则以压路机出口逆势增长40%,位居行业第二。目前,柳工在海外已经有超过60个国家近90个营销网点,包括澳洲、北美、印度、俄罗斯等。未来,东盟和拉美国家则将成为柳工国际化战略的重点市场。

  产销两旺中联重科成功募资后劲倍增

  尽管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大幕尚未拉开,但中联重科旗下子公司“成绩单”的率先披露,则已预示着公司今年上半年在业绩方面将获得不错的“收成”。

  作为国内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领军企业之一,中联重科主营产品主要以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环卫机械和土方机械为主。而参照公司2009年年报,中联重科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占营收比重分别为40.0%、34.5%,可谓“绝对主力”。

  在此背景下,中联重科网站6月30日披露信息显示,受益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良好,塔机市场需求迅猛增长,截至6月15日,公司下属建筑起重机械公司销售额(含海外)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249.84%,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与此同时,公司下属环卫机械公司各项销售数据较去年1至6月份也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销售额同比增长51%,同时创下单日销售额近3000万元的纪录,销售台套同比增长56.7%。

  随车起重运输车厂家一券商分析师对此向记者表示,两子公司上半年递交的靓丽成绩单在侧面反映了中联重科业务上的产销两旺之势,进而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有一定助推作用。不过,由于塔机业务占其起重机械比重以及环卫机械业务占整体业务比重均不高,因此上述两块业务销售额的增长对中联重科整体业绩究竟有多大正面影响,目前尚不易测算。

  的确,以环卫机械为例,尽管中联重科目前是国内最大、环卫机械产品系列最完整的企业,但公司2009年年报则显示,环卫机械产品去年实现营业收入为12.3亿元,与公司207.6亿元的营业收入相比,占比仅为5.9%。

  而在该分析师看来,中联重科特力液压公司所披露的相关数据颇具有参考意义。据悉,截至5月31日,中联重科下属特力液压公司分别完成2010年全年生产目标值和营业收入目标值的52.28%和52.08%,同比增长121.7%和122.2%,且提前一月完成了“任务过半”的目标。分析师对此称,作为配套企业,该公司主要是为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产品供应零部件,因此其业绩的不断向好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中联重科主营产品的产销很旺盛。

  事实上,中联重科的业绩增长态势在其此前披露的一季报中便露出端倪。数据显示,公司今年1至3月共实现营业总收入58.99亿元,创造净利润7.35亿元,两项数据较上年同期同比大增67.72%和144.25%。

  中银国际相关分析师此前也表示,中联重科目前主要产品的需求非常强劲,公司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预计今年2季度主要产品销量仍将保持较高增速,而且产品结构也有所改善。不过,受国家相关调控政策影响,中联重科下半年的产品销量增幅或将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中联重科今年2月还通过定向增发顺利募资54.79亿元,主要用于大吨位起重机产业化等11个项目。浙商证券研报指出,募集项目全部达产后可新增年收入178亿元,新增年净利润23.3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中联重科。而从长期来看,募投项目对于加强公司多元化、规模化优势,提升产品品质以及增强对上下游行业的一体化控制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产销火爆潍柴动力半年报净利要翻倍

  近日,潍柴动力公告称,预计2010年上半年实现累计净利润约25.60亿元至31.7亿元,同比增长约110%至160%。而且该公司董事长谭旭光明确表示长期看好重卡发动机的广阔市场空间。

  近日,潍柴动力在一则澄清公告里提及,预计公司上半年净利润预增110%至160%。但长江证券报分析师认为此预测偏保守,因为二季度盈利应不低于一季度。该分析师在研报表示,首先,这是重卡的历史规律。多年来,中国重卡行业2季度销量均超过一季度。其次,今年一季度重卡销量为26.75万辆,4月和5月累计销量达22.29万辆,如考虑到各主流重卡厂商6月份的未排产订单较多,故2季度重卡行业销量必将超过1季度。潍柴动力生产的重卡也呈现高增长态势。来自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重卡业增长相当惊人,多家重卡企业销量同比增长超过70%。第三,由于潍柴动力80%的利润来自于发动机,且发动机毛利率远超整车,通常在25%以上。考虑到生产发动机的原材料成本变化不大、且发动机销量大幅增长的现实,潍柴动力二季度的业绩应不低于一季度。

  那么,火爆还能持续否?未来前景如何?对此,我们可以从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最新提出的目标可“窥斑见豹”。“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2015年达到8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球第一大、拥有核心技术的通用动力供应商”。谭旭光近期亮出了公司的短期、中期及长期发展目标。可谓豪气冲天。

  谭的豪气,主要源于目前供不应求的订单及对未来重卡市场的看好。谭旭光称,“2010年,发动机市场需求持续火爆,受制于企业产能,我们没能及时、足量地满足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给客户带来一定损失。”据了解,经过加班抢工后,今年5月潍柴动力月产发动机创下历史新高,但仍然有大量客户排队急等发动机的现象。

  在谈及未来重卡市场前景时,谭旭光称“未来10年,中国大中排量发柴油机的需求量将高速增长,这有利于潍柴发动机业务做强做大。以重卡市场为例,现有重卡客户的产能已达150万辆,到“十二五”末将突破300万辆。如潍柴动力保持现有近40%的市场占有率,则5年后将产销120万台。”

  据悉,为了完成全球老大的目标,潍柴动力将扩大产能。谭旭光指出,将依托潍坊和重庆两大生产,全面提升各系列发动机产能,2015年形成150万台大功率发动机产能,2020年突破200万台。

  城镇化空间决定工程机械未来

  在国金证券研究员董亚光看来,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速度和增长空间决定了工程机械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作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行业,工程机械正在享受着此间带来的种种好处。

  广东商学院副教授杨小川指出,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尚处于初级阶段,过去9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还不到50%,以日韩为例,在1960-1970年,日本的城市化率年均提高2.51个百分点;韩国在1960-1987年的经济起飞时期,年均提高1.43个百分点。因此,要想在2020年接近60%的目标,仍有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建设、完善。

  有关数据估算,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新增投资需求6.6万亿,能够替代10万亿出口。施工建设带来设备采购,按照一般规律,采购额占新开工项目建设投资额的4%-8%。因此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将为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