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炎炎夏日,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为一线员工送“清凉”。常德传任命QQCT的任民强担任青岛港集装箱发展领导小组的组长,全港统一开发市场,统一安排船舶靠泊,全部人马统一冲锋陷阵,攥成一个拳头。
炎炎夏日,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为一线员工送“清凉”。
繁忙的青岛港集装箱作业现场。
□林红梅
编者按: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中,明确了青岛港在优化全省港口结构中的龙头地位,并赋予青岛港“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港和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港”的重要使命,这为青岛港“十二五”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也对青岛港的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服务山东蓝色经济发展,青岛港全面吹响建设世界“强港”的响亮号角。通过这篇报道,我们可以看到青岛港向世界强港进发的坚实脚步。
2011年2月12日。中国北方港口城市青岛市寒风呼啸,青岛港1号码头5泊位大豆灌包现场滴水成冰。天刚蒙蒙亮,不到6点,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带领机关干部来到码头上,与码头工人们一起干活。
这是青岛港坚持了23年的干部“冬练三九”劳动调研的第一天。常德传一边干活,一边与工人们聊天,码头上热气腾腾。但他的眉间却透着淡淡的忧虑。抬眼望去,码头上到处都堆满了货物,港口里船舶也停得满满的。作为世界第七大港,青岛港新的天地在哪里?明天往哪里走?
常德传的脑海里,翻腾着青岛港由支线小港崛起为世界大港的奋斗史。
勇立潮头
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海啸波及全球,世界港航业受到重创。2008年10月,全国港口吞吐量锐减,铝矾土下降60%,钢铁下降51.3%,化肥下降97.7%,全国不少码头晒起了太阳,没有船,没有货。青岛港码头上的船少了,装卸货物少了,铁矿石大量压港,从市场繁荣时的每天十几艘船等待进港装卸,下滑到一天只有一、两艘船停靠。
中国政府发出了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号召,出台了扩大内需等一揽子计划。青岛港内部举办了一系列的“坚定信心、战胜危机、科学发展”的学习班,明确了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增长指标不动摇,造福职工不动摇”的发展思路。
我国中小钢厂急需矿石。青岛港积极地在中小钢厂和贸易商之间牵线搭桥,帮助中小钢厂解决了原料来源;投入数千万元巨资大面积拆除办公楼、候工楼、职工食堂、浴室等生活、办公设施,新增堆场25万平方米。不惜每吨煤多花12元在港外帮助煤炭企业进行免费堆存,并专门组织装卸力量赴港外进行接卸。
面对进口油在港口长期积压、贸易商在港存油周期长,青岛港多方联系,帮助贸易商寻找买家,跑炼厂,协调运输车队,协调船运公司,盘活了船运市场,让船公司有活可干,同时也加大了货主的中转量,又开通了铁路油品疏运线,进一步减轻了油品疏运压力,大大降低了周边炼厂的运输成本,保证了青岛周边内陆腹地石化企业的持续发展。
抱团发展使青岛港化“危”为“机”。到2009年年底,青岛港全年吞吐量达到3.15亿吨,集装箱1020万标准箱;外贸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矿石吞吐量同比增长9%,外贸矿同比增长16%,矿石中转量突破2000万吨,继续雄踞世界最大矿石中转;原油吞吐量稳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
手捧年终财务报表,常德传脸上乐开了花:青岛港提前17年还清了所有外债,今后,港口可以零负债经营了!
自1995年起,青岛港成为全国交通行业唯一的示范“窗口”,交通部号召全国交通行业“单位学青岛港”,青岛港一直作为港口标兵走在中国港口前列。金融危机面前,青岛港逆势增长,勇立潮头,再次成为全国标杆。
寻找航向
2010年元旦,青岛港码头大船频靠,工人们干得欢腾,到处欣欣向荣。
常德传一大早就到各个码头上慰问工人。他从老港走到新港,从矿石码头走到油码头,从散货码头走到集装箱码头,心越来越沉重:码头严重超负荷运转啊!老港、新港到处都堆积着矿石,连前湾的集装箱码头都有一个泊位装卸矿石。港口没有发展空间了!青岛港的明天在哪里?
晚上,回到办公室,桌子上放着一份汇报材料:《青岛港当前的困难》:
通过能力严重不足:用1.5亿吨的码头总设计吞吐能力,实际干着3.15亿吨的货物总吞吐量,各个码头全面紧张;
在集装箱方面:用350万标准箱的集装箱码头能力,实际干着1025万标准箱的吞吐量;
在矿石方面:码头本身的年能力只有2700万吨,但实际接卸矿石2009年却达到8870万吨,其中,外贸进口矿石接卸量达7439万吨,码头严重超负荷运转;
在原油方面:原油码头的年设计通过能力为3500万吨,到2009年完成5800万吨。
港口目前的煤炭、铝矾土等散货进口量激增,但青岛港却缺乏专用泊位,大船无地停靠。
青岛港虽然仍占据着矿石世界第一、原油国内第一的宝座,但周边几个港口发展飞速,个个虎视眈眈。青岛港只有10.5平方公里的港区面积,而其它港口有50―100平方公里。青岛港用占全国1.3%的岸线资源,完成的吞吐量却占全国的6.9%;青岛港吞吐量居全国第五,但岸线利用和生产效率却是全国领先。
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2008年开始,青岛港就多次正式给政府部门上报,申请新的港口岸线。
看着这份附着报表、用数据说话的报告,常德传眉头紧锁。怎么办?难道就这样躺倒不干?没有码头不是港口的责任,不是他常德传的责任,他总不能去“抢块地皮”建码头。
但是,不再发展行么?守着现有的摊子过日子,工人们的饭能吃饱么?
常德传揉揉眼睛,站起身来,在办公室里转圈踱步:“内部码头没有发展的空间,外部港口竞争风起云涌。如果裹步不前,青岛港这一世界第七大港,中国外贸第二大港将被逐步淘汰,将对众多钢厂、炼油厂、制造企业等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决不能退缩!决不能让青岛港在我的手里停滞不前,那我将是青岛港历史上的罪人!困难面前弯腰,不是我常德传的性格!必须为港口寻找新的出路!”
常德传下定了决心。
推开窗户,窗外繁星灿烂,海风吹来,清冷、清醒。
元旦刚过,青岛港集团召开了连续三天的港口发展前途研讨会,对照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内涵的要求,从中寻找青岛港的航向。
常德传把严峻的形势摆在干部们面前:“青岛港原有的码头优势别人都有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别人也都学会了,现在青岛港是世界第七大港,我们要想长盛不衰,必须转型升级,建设世界强港。”
大家畅所欲言,坦陈面临的激烈竞争,讨论战胜困难的办法,得出的一致结论是:青岛港必须转型升级,从国际大港向国际强港迈进,才能破解目前困境,永立世界潮头。
紧接着,青岛港召开了全港干部大会。常德传在会上向全港发出号召:
“以建设第四代港口为目标,集中全局之力,抢揽市场货源,不断提升港口物流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当好全国港口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距离青岛港140公里外的董家口港区,是青岛港未来的生命。常德传勾画说:“我们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就是要把老港区的矿石、煤炭、化肥等杂货逐步转移到董家口。未来的青岛港将成为四大港区:老港、油港、前湾新港、董家口!”
围绕以上目标,青岛港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浪潮,以彻底消除无责任、无效益的岗位为目标,以建好用好长效机制为关键,深化内部改革,坚持全员动态积分考核、用好员工考绩档案。
常德传向全港职工提出明确要求:“一岗多职、一专多能,人人争活干、抢活干,快干活、干好活!”
强强联合
青岛港“强强联合”战略强势推进。
2009年12月18日,青岛香格里拉大饭店盛世堂灯火辉煌。青岛港和招商局集团、迪拜环球港务集团、中远集团、马士基集团、泛亚集团“三国六方”,举行盛大的青岛前湾联合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QQCTU)合资合同签约仪式,六方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经营前湾的9个集装箱泊位,总长3163米海岸线。这是2009年中国最大的港口合资项目。
这一刻,青岛前湾港南北岸和谐统一。参与合作的六方,均是国际上同行业中的巨头。
常德传在签约仪式上笑开了花,握着几位领导的手久久不放。那是一种自内而外绽开的笑容。
整合到一起的3408米码头岸线,建设起笔直的世界上最长的顺岸码头。青岛港干部张江南走马上任,担任合资公司的总经理。他的任务是,从零起步,一年赢利。
虽然合资公司380多人中,招商码头公司有270多人,占了多数,而且从资金上,招商局的股份占50%,是第一大股,其余五家占50%,其中,青岛港只占有12.4%的股份,但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傅育宁一锤定音:“一家人,一家亲,按青岛港的管理模式,大胆进行管理。”
张江南按照青岛港的管理模式开始培训员工,合资公司员工的待遇与青岛港职工完全相同,桥吊司机一个月工资最少6000元。职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常德传任命QQCT的任民强担任青岛港集装箱发展领导小组的组长,全港统一开发市场,统一安排船舶靠泊,全部人马统一冲锋陷阵,攥成一个拳头。合资公司的9个泊位,被纳入进来统一使用,既缓解了原码头能力不足的问题,又给新公司的码头带来了船舶。2010年1月21日,新合资公司刚刚“满月”,一个月就接卸集装箱船舶36条,其中200米以上船舶11条,完成箱量22487标准箱,并接卸散货船三条,完成吞吐量29万吨。
QQCTU召开了成立以来的首次员工大会。在亲情融融的氛围中,常德传与职工面对面交流:
“合资合作的道路确实来之不易,干企业和居家过日子一样,大家心齐,这个家就过得红火。人一生的时间很短暂,怎么过才有意义?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不能窝窝囊囊地过,要风风光光地活。这样,到哪里,咱腰板都挺得直,谁都尊敬,谁都敬佩。”
常德传的话,句句叩击着QQCTU职工的心房。
成立5个月,QQCTU吞吐量完成集装箱36万标准箱、散杂货233万吨,收入达到1.5亿元,盈利2800万元。
强强联合的良好业绩,使青岛港和招商局双方欢欣鼓舞,再次寻找新的合作机会。
2010年6月5日,青岛前湾西港联合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合同签约仪式举行。从集装箱到散杂货合资,这是青岛港与招商局集团第二次握手。时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的秦晓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青岛港所代表的北方港口发展模式给予了肯定:“港口的合作,港口资源整合是种趋势,是一条发展道路。”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傅育宁2010年10月来到青岛港,看到红红火火的码头现场,他连连赞叹:“好事多磨,好事多磨!”
到2010年年底,QQCTU当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0万标准箱,共获得收入4.5亿元,其中,利润为3500万元,企业上缴青岛市税收1500万元。招商局作为第一大股东,获得了50%的收益。
码头几方拧成了一股绳,前湾港区所有集装箱码头统一协调发展。整个岸线达到1万米,26个码头集中在一起,世界少有。码头形成一个拳头,中间的隔离带也被拆除打通了,泊位统一调度,运输车也不用再绕行,而是顺畅地跑得欢。
看着一片新景象,任民强感慨地说,怪不得《港口法》规定“一市一港”,港口参与竞争是以一个城市为载体的,形成合力就是拳头。
后方稳定了,任民强开始一心一意跑市场,谋发展。他按照常德传的要求,把目标瞄准了海对岸的韩国釜山港。
任民强要求下属对照釜山港指标,一个月进行一次对标分析。他发现,与釜山港相比,青岛港的内地货物数量没有多大差别,青岛港比釜山港少的箱量,主要在中转量上。2009年,青岛港当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准箱,但中转比例只有6%。釜山港的中转比例却高达45%。
釜山和青岛同处于国际航线的两个对应点,轮船去釜山和来青岛,在海上的运输距离差不多,双方成为永久的竞争对手。
智利南美船公司一直进口日本货。由于日本没有直达南美的航线,过去,一直在釜山港进行中转。
2月份,任民强找到了船公司,承诺船到港直靠,及时卸货,在二程船对接上,与船公司的要求一小时也不差。想尽一切办法为船公司服务,希望对方能在青岛港中转。
听了任民强的介绍,对方将信将疑,搪塞道:“我们不熟悉到日本的船公司,你先帮我找船吧。”
一句玩笑话,在任民强眼中把他当作了一次机遇。南下上海、香港,任民强和他的手下当起了媒人。
就在任民强全力寻找船公司的同时,对方又不断打来电话提出新的条件,“我们的货柜是冷冻柜,必须要用放置冷冻柜的船舶。”“船公司有没有能力?”“一次能中转多少?”对方不断抛出一个接一个的条件。
4个月后,任民强找到了4家从青岛到日本的船公司,准备好舱位,谈好了价钱。
当他把船公司名单放在了对方面前,供对方选择时,看着这张单子,对方感到不可思议:“码头帮着找船公司?还找了4个供选择?”
任民强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这就是我们青岛港的服务,在青岛港,你们就是我们的上帝。”
7月14日,第一条中转船来了!南美公司“智利洛塔”轮载着56个中转集装箱驶进青岛港,从此成为青岛港的固定客户。
年底,任民强前去拜访,南美公司的负责人热切地对他说:“别的航线咱们也研究研究,推广推广这一模式。能不能增加一条中南美到青岛的航线?还可增加航线密度,增加中转量,我们想把青岛打造成公司在中国北方的中转。”
任民强心中乐开了花。
码头到底该走“分割成多家发展”的“地主港”模式还是走“资源整合为一体”的整体发展模式?青岛港前湾港“强强联合”结出的硕果,令参与的世界巨头们在思考。
青岛港前湾合作方之一、迪拜环球港务集团是世界上第三大码头集团公司,做码头做了100多年,在全球拥有43家码头,拥有世界级网络。澳大利亚籍华人纪涛是迪拜集驻青岛港的负责人。2000年,青岛港与迪拜合作之初,纪涛就来到了青岛港,现在担任QQCT财务总监。从当初借贷融资,到现在招商引资,强强联合、共赢发展,纪涛见证了前湾码头由分割走向统一、壮大,谈起来如数家珍:
在效率上: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操作水平世界一流,船舶接卸效率、泊位效率在马士基对全球港口进行的评比中都是第一。
在企业管理上,前湾集装箱码头执行力很强,团队管理和安全管理能力很强,公司安全效果在整个迪拜集团名列前茅,QQCT六年没有工亡事故。别忘了,码头是高风险的行业,一家3000人的企业,码头上车和机械都在动,互相被撞的危险大。
在效益上:迪拜占有前湾港29%的股份,仅次于青岛港的31%。迪拜环球每年在青岛港的投资回报率都超过了20%,合资初期,集团投入的股本金不到8000万美元,经过6年的发展,仅获得的利润已经超过了数亿美元。青岛港箱量占迪拜集团大中华区箱量的50%,在总部地位举足轻重。
谈起这些变化,纪涛有点无奈地说:“感觉如今青岛港不差钱,过去中国向国外要资金,要管理,要市场,如今好象都不需要了。”
程力随车吊作为世界上从事码头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士,纪涛对港口发展模式有深刻的分析:“‘万国码头’的基础是市场竞争,但在中国不合适。由于中国的市场规则不健全,全国沿海城市之间的众多港口竞争激烈,在一个港口上实行‘万国码头’,容易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打价格战。以前我在另一家港口,港口下属的几家兄弟公司就打得很厉害,造成港口亏损。前湾港合资前各公司互相以邻为壑,互挖墙脚,船公司不满意。整合为一体后,强强联合,青岛口岸市场秩序规范了。
坐着“经营”
谁率先掌握了信息和科技,谁就抢占了先机。
多年来,青岛港在科技创新举措下涌现出的机械化、流程化、信息化设备以及工具革新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鼠标革了铁锹的命”。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电话传真的联络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如今青岛港每天上百艘船舶、100多万吨货物、33000多集装箱进出港的生产管理需要,必须依靠信息化提升港口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
常德传找集团副总裁田广文商量,对他说:“青岛港要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早日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信息化建设必不可缺。我们就是要依靠信息化港口的建设,大力提升港口现代化的水平。”
两个人又一次不谋而合。
任务落到信息中心主任李乃宾身上。常德传提出要求:“要通过信息化,固化企业基业长青的因子。”
今年59岁的李乃宾,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接触港口信息化在集装箱生产中的应用,是港口的第一代集装箱人,经历了青岛港从白手起家,到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港的变化。他带领的团队,目前拥有2个博士,30多位硕士,平均年龄35岁,是一支充满朝气的队伍。
围绕船箱货的实时监控,李乃宾带领团队建立了青岛港物流信息网,把海关、国检、海事等口岸单位加入到网络中,客户坐在办公室内就随时能看到自己的货物情况,开辟了为社会服务的窗口,很快拥有了10万用户,每天点击量达到上百万次。
2010年12月16日,伴随着远程集中监控系统的全面建立,在青岛港供电公司的“工作辞典”上,“值守人员”一词逐渐地消失了,翻开了“无人值守”的崭新一页,实现了青岛港供电史上的一次根本革命。
过去,由于未实现远程监控,变电所内设备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与值守,全部依靠人力,工作量较大;由于未实现最大范围的数据同步采集,一些变电所内,数据仍需人工抄表计算、电话报数,用电量大时需每小时抄报,统计数据量较大,而且容易出错。
说起以前的“落后”,常德传说:“由于变电所数量多且分布广,过去的值班电工冬天骑着自行车来回巡视一趟,身上全冻透了。”
常德传这样形象而骄傲地讲述科技创新带来的变化:“如今都变成了千里眼、顺风耳、无影手。”
如今,在调度中心可以看到7个变电所19个房间内的设备。原有的168名供电运行人员,减少为83人。
作为信息化建设总负责人,田广文副总裁把信息化建设定位为:“为一线服务,应用在生产上,提高装卸生产效率。”